Root Nation訊息資訊科技資訊殺死恐龍的小行星造成的黑暗在 9 個月內消滅了地球上的生命

殺死恐龍的小行星造成的黑暗在 9 個月內消滅了地球上的生命

-

在小行星撞擊消滅非鳥類恐龍之後的幾年是一個黑暗的時期——從字面上看。 肆虐的野火產生的煙灰填滿了天空,遮蔽了太陽,直接導致了隨後的滅絕浪潮。

在大約 66 萬年前發生的小行星撞擊之後,這場災難立即摧毀了許多生命形式。 但這種影響也引起了環境的變化,導致了持續很長時間的大規模滅絕。 這些滅絕的衝動之一可能是濃密的灰燼和顆粒雲,它們被拋入大氣層並散佈在地球上。 它們將地球的某些部分籠罩在黑暗中,可能持續長達兩年。

在此期間,光合作用被破壞,這將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。 根據 16 月 日在新奧爾良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 (AGU) 年會上和在線發表的研究,即使在陽光回歸後,這種下降也可能持續數十年。

小行星造成的黑暗在9個月內摧毀了地球上的生命

白堊紀時期(145-66 萬年前)以爆炸結束,當時一顆以大約 43 公里/小時的速度移動的小行星撞擊地球。 它的直徑約為 12 公里,留下了一個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疤痕,該隕石坑位於尤卡坦半島附近的墨西哥灣水下,直徑至少 150 公里。 由於碰撞,地球上至少 75% 的生命被摧毀,包括所有非鳥類恐龍(現代鳥類的後代,恐龍家族中唯一倖存下來的物種)。

災難造成的碎石和硫酸雲可能會使天空變暗,降低全球氣溫,導致酸雨和森林火災。 在 1980 年代小行星撞擊後,科學家們首次提出了“核冬天”情景。 這一假設表明,黑暗在白堊紀撞擊後的大規模滅絕中發揮了作用, Peter Roopnarin,加州科學院無脊椎動物學和地質學系地質學館長,AGU 會議發言人。 然而,僅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,研究人員才開發出模型來展示這種黑暗如何影響生命。

小行星造成的黑暗在9個月內摧毀了地球上的生命

研究人員發現,生態系統可以從長達 150 天的黑暗中恢復過來。 但在 200 天后,同一個樣本群落正達到一個關鍵的臨界點,“一些物種正在消亡,優勢模式正在發生變化,”科學家們報告說。 在黑暗持續很長時間的模擬中,滅絕急劇增加。

當一個生態系統達到臨界點時,它最終可能會隨著物種的新分佈而恢復,但這個過程需要幾十年的時間。 科學家們在會議上說,研究表明,在天黑之後,生態系統條件開始恢復需要 40 年。

另請閱讀:

註冊
通知有關
客人

0 留言
嵌入式評論
查看所有評論